欧宝体肓官网

欧宝体肓官网

 

2020年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欧宝体肓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24 09:09:53 浏览量:376

  2020年,是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区政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闯关夺隘,爬坡过坎,奋力赶超,较好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0.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8%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地方级收入分别完成7.86亿元和1.76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全区上下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率先组建联防联控作战体系,创新实施“门缝贴福字”等办法,严格落实“五个责任”,织密织牢“六张网”,投入防疫资金1100余万元,启用集中隔离场所7处,累计排查国内外重点地区来(返)平人员2.5万人,落实分类管控15712人,实现了自2月4日以来连续328天无新增病例的可喜局面。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全区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各级干部冲锋在前、驻守一线,区直部门履职尽责、担当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伸援手、鼎力支持,共同筑起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

  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定了“二季度转正、三季度夯实、四季度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前安排复工复产复市,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影响。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经济作物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2万亩,棚室总规模突破5000栋,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0%;“带地入股”试点走在全省前列,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发展到9家,新开发的“玉米产量保底收益险”成为全国首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大力推进金钢钢铁高炉矿槽除尘、宏宝莱550毫升新饮品等14个技改项目,规上工业公司达到48户,工业总资产接近70亿元,金钢钢铁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巨元换热系统中试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康达农机年产5000台免耕播种机项目竣工投产,全区农机具产能达到1.43万台套。商贸消费持续回暖。“地摊经济”“网红经济”蔚然兴起,开辟仁兴步行街、宝泰商厦等7个“夜经济”主战场,万嘉购物广场正式营业,引导各大商场开展“英城欢乐购”等促销活动16场,撬动消费4000万元,服务业产值实现了半年转正。

  全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59个,总投资206亿元;红开区特色产业孵化基地、花溪谷设施农业等16个项目参加省“三早”行动,艾维能源信息系统集成、换热器行业工业互联网等6个项目入围新基建“761”工程。谋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30个,到位资金突破60亿元。世界五百强企业正威集团铜产业链项目成功签约,华裕农业蛋鸡产业链项目有望填补我区近五年来外资利用空白。特别向代表、委员报告的是,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发区改革顺利完成,阔别19年的红开区胜利回归,成为支撑铁西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主阵地、强引擎。我们抓住国家支持地方建设、增发专项债的重大利好,成功争取债券资金额度11.3亿元,全部用于开发区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北迎宾街全线贯通,进一步拉开了城市骨架。谋划推动总投资109亿元的中国北方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成为建区以来最大单体项目,项目区内35万平方米征拆任务用时45天完成,创造了“铁西速度”。一期8栋5.7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基本建成,顺邦农机、禾润农业等6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筑巢引凤”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长期制约开发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一朝解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累计为实体经济减税降费8600余万元,协调吉林银行助企融资授信9.3亿元,入驻“信易贷”平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7万户,授信总金额23.24亿元,融资额全市领先。

  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任务逐项敲实,中央巡视、国检反馈问题全部销号,“四类”住宅加固、安全饮水扫尾等工程全面完成;投入资金1503万元新建农村公路19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位列全省市辖区第二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超过1.3万元,全面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庄严承诺。污染防治持续发力。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省级“回头看”信访案件高质高效办结,畜禽污染、入河排污口、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力度空前,秸秆打捆离田率达到89%,“河长制”责任不断夯实,累计巡河1.1万人次,清运河道垃圾912立方米,依托河湖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无人机+监控”巡河无盲区,智慧护河新模式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等次。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监管更加严格,受理金融案件154件,结案率98.7%,执行到位金额2000余万元。

  城市品质不断的提高。投资1.98亿元,64个老旧小区美丽“蝶变”,惠及居民2.4万户,水利小区单元样板、长征红色文化特色小区成为全省各地学习的标杆,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投资434万元,新建水冲公厕8座,修建巷路、人行步道5000余平方米;数字城管平台正式启用,网格化、路长制、门前五包等机制形成组合拳,强力拆除违建1000余处、涉改车棚49个,市政设施和街区风貌进一步提档升级。乡村环境愈发宜人。城乡一体化保洁深入实施,投资106万元实施四梨大街沿线环境提升,农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选址立牌336个,清运各类垃圾5654吨,省级美丽乡村达到7个,顺利通过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验收。投资140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35.7万株,绿色铁西步伐全面加快。

  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93.9%,年初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保障兜底有力。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280万元、计生奖扶特扶资金764万元、各项补贴金533万元。投资110万元完成福利中心改造。稳定就业措施得力。扎实开展“双创”周、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活动,举办直播技术培养和训练等线上线下活动百余场,协调劳务输出264批次近1.6万人,开发抗疫临时公益岗位100个,新增城镇就业42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06人。公共服务更显效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备。中考成绩领跑全市,1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回收,“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一线教师平均薪资超过公务员工资水平。成功举办四平市第二届全民阅读进校园交流会和第七届铁西区市民文化节。

  依法治区走深走实。“12345+”行政执法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有话好好说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申报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经受住了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考验,全年无生产安全事故。信访矛盾有效处置。上级交办的21件信访案件成功化解,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位于全市第一梯队。平安创建扎实深入。扫黑除恶“六清”攻坚有序推进,434条涉黑涉恶线索在全市率先清零;全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7.4%,命案侦破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成效显著,清缴资金资产合计3547万元。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府院联动机制成效明显,依法行政水准不断提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各30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关注民生民情,办理网上留言、公开电线件,发布社会热点解读《在线期。

  此外,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国防动员委员会“一委八办”编组基干民兵新模式,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新跨越;第七次人口普查高标准完成,各街道在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审计、退役军人、残疾人、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

  经过五年奋斗,综合实力更强了。“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7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区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

  经过五年奋斗,产业发展更快了。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沿着“精、优、特”方向不断前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实体经济活力充分释放。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市中心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过五年奋斗,城乡面貌更美了。师院西街、东丰路、北迎宾街等7条主干道路全线贯通,西湖水上公园、一江山岛主题公园落成开放,志诚中央公园、华宇熙和园等一批现代宜居小区拔地而起,老旧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精品线公里,城乡宜居指数大幅提升。

  经过五年奋斗,生态环境更优了。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5个,造林绿化三年攻坚新增绿地面积3.5万亩,“散乱污”企业基本取缔关停,餐饮油烟净化率达到95%,域内河流稳定在四类水质以内,空气优良天数增加50余天,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经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更好了。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8.6亿元,政府承诺的83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历时5年全区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79户1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在铁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向所有关心帮助铁西发展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驻区上三级单位、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亟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现代服务业聚集度不高,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立区和兴区的大项目少,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投资拉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开发区的平台作用还未有效释放;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民生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收支矛盾突出;作风建设仍需加强,个别干部推进工作招法不多、破解难题能力不足,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靶向施策、全力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铁西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建设、更高标准治理、更高品质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四平市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四平市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大会审议。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取得成效,主导产业差异化集聚、均衡化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更具优势,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平台优势更加凸显,城区形象得到逐步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以及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主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智慧城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社会治理打造新亮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政府服务更加规范、便民,社会环境有力改善。“平安铁西”和“法治铁西”建设彰显成效,“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城区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民生保障得到新提升。民生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更加精准,生活配套设施更为健全,养老、教育、卫生、文体设施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富裕程度和幸福感大幅抬升。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政府工作总的思路是: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开放活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同城兴区、生态宜区、依法治区,实施“六六六”发展体系,全方位建设创业铁西、智慧铁西、绿色铁西、文明铁西、法治铁西、幸福铁西,全力打造四平中心城区西部增长极,全面开启铁西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市定目标。

  持续加大项目储备。抢抓“国内大循环”以及东北振兴等重大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谋划包装一批符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特别是立足我区资源禀赋,再谋划推进一批立市立区的“一号项目”,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和经营模式,确保年内有实质性进展。全面加快平台建设。充分释放国家级开发区潜力,突出工业项目集中区功能,大力推进红开区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外来项目资金的产业集聚区。特别是要举全区之力推进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全面启动二期建设,确保年内标准厂房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同步开展企业招商和入驻工作,强化后续跟踪管理服务,有效助推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开展精准招商。重点瞄准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龙头企业和重点商会组织,主攻央企聚集的京津冀和外资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加快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已签约的河北华裕、深圳正威等几个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争取年内落地建设;加快推动城裕·宝泰尚城、一正中医院等11个新开工项目,逐个落实开工要件,确保项目如期建设;同步推动吴中桃花源、精密免耕播种机等22个续建项目,保障各类生产要素及时配套到位,提高项目达产率。

  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加强工业运行调度。落实规上企业月调度机制,重点关注金钢钢铁、宏宝莱饮品、巨元瀚洋、顺邦农机等龙头企业,协调保障生产要素,稳定工业总量;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升级入规,壮大工业总量;盘活启动巨能药业、旭晨胶带等“双停”企业,着力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充实工业总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新技术转化和新产品研发,落实技术改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助推金钢钢铁装备升级改造。加大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实行区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联络员制度和“一企一专班”制度,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推广应用“信易贷”,多渠道促进银企交流合作,支持市场主体线上融资,以“硬核”举措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调整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市委、市政府加快打造现代物流节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推进新发地冷链物流、顺心物流信息应用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构建辐射东北、链接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优化中心城区商业布局,支持华宇集团熙和万象24小时不打烊商业街区招商建设,促进巨展活力城等商贸载体项目加快建设,依托吉林师大和长征社区改造本底,引导培育现代活力和仿古文化“夜经济”街区,形成多点绽放的商娱格局。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双创”企业、总部经济、网红经济入驻楼宇,积极引进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继续抓好丛泉湖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区开发,积极举办垂钓大赛和冰雪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推进实施“自行车漫道”项目建设,加快生成“多业兴旅”新格局。

  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全面整治耕地非农化问题,年内完成保护性耕作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支持六之维、花溪谷、养怡生等棚膜园区扩大规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种植业优势产业带。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稳妥推动“带地入股”整村试点,发挥农村土地仲裁委作用,切实解决涉农土地矛盾纠纷。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宏宝莱饮品、和农牧业等龙头企业强势发展,着力引导二丫豆包、乌香记面粉等特色农产品搭上“网络经济”顺风车,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城乡一体化保洁运维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完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体系,整合资金、分步实施精品乡村线路、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力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个以上。

  发扬城市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突出提品质、强设施、严管理、优服务的城市建管导向,全面展现核心城区的“颜值担当”。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接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坚持试点先行,在改造中逐步增加外挂电梯等功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深化市容市貌“微治理”,解决好私搭乱建、占道经营、宠物散养、噪音扰民等突出问题。着力规范物业管理。坚持两端发力,既下力规范物业公司服务行为,强力整治“黑心”物业,又严格约束恶意欠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缴纳物业费的老赖业主,采取小区现场开庭、新闻媒体曝光、纳入诚信黑名单等惩戒措施,有效解决制约物业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

  巩固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复发;投资1.3亿元,推动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等5个项目及早建设;持续开展露天烧烤、秸秆焚烧、道路扬尘等专项整治,保证优良空气天数;充分发挥“数字河长”“智慧河长”作用,持续抓好境内重点河段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确保河流水系长治久清;继续坚持河、岸双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土壤污染防治落到实处。大力提升绿化美化水平,让群众“开门见绿、推窗见景、临园而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企业接纳困难群体就业,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工作,切实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法依规、加快推进解决历史遗留的西苑中学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解决“大班额”和师德师风问题,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织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持续强化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体设施建设,赋予文体活动时代导向和文明内涵,精心办好风筝文化节、市民文化节等活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全面促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认真做好“八五”普法启动实施,助推“百姓说事点”升级为个人调解室;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深化区级领导接访下访机制,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常态化,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重拳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不断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促进更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认真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强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关心下一代成长,统筹推动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齐头并进。

  1.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进列入2021年计划的24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2.协调资金投入,全力推进公办幼儿园、普惠园建设,持续提升普汇率。3.整合各类资金,启动西苑中学办学,推动新立小学还建。4.向上争取抗疫国债资金2830万元,巩固提升英雄、地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5.向上争取资金1702万元,实施条子河农村段治理工程。6.整合资金910万元,新建农村道路14公里。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加强政府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误不起的使命感,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

  二是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管理事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逐步的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切实提高抓落实能力。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促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围绕全区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大力弘扬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努力形成比学赶帮、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用好督查“利器”和考核“指挥棒”,确保各项工作抓实见效。

  四是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做好巡视反馈意见的持续整改,保证整改实效;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严防重点领域腐败问题;全面净化政府系统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担当新使命,健步新征程,逐梦新时代,为推动铁西高水平发展而努力奋斗!

  1.“五个责任”:是指落实乡街责任、村屯社区责任、行管部门责任、企事业单位责任、个人家庭责任。

  2.“六张网”:是指滚动排查、双码扫读、购药就诊、小区查验、有奖举报、宣传引导。

  4.“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三早”行动:是指省委、省政府开展的项目建设“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行动。

  6.新基建“761”工程:是指快速推进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7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能信息网、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市政基础设施网“6网”;着力补强社会事业“1短板”。

  7.“信易贷”平台:是指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公共信用信息,以大数据、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为支撑,以信用为核心要素,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形成覆盖全国、兼容地方、涵盖多种融资服务模式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8.“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9.“12345+”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是指四平市为全面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的“12345+”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即一个方案,两个名录库,三个制度,四个清单,五个文本。

  10.“一号项目”:是指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直接谋划、包装、推进的重点项目或重大事项,并非特指一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