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欧宝体肓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24 09:09:14 浏览量:37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备,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一天比一天突出。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决定经济工作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的因素;成为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就业和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保证;成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开放的重要前提。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有很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五”期间,我市贯彻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的策略和“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商贸流通业也处在全省“欠发达”之列。因此,“十一五”时期,充分的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规划在回顾我市“十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时期加快丽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的策略、发展重点、发展布局(以市区为主、兼顾全市)和确保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中的商贸流通业是指第三产业中,以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营利性事业,最重要的包含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社区商业等生活服务业,典当、旧货、租赁、拍卖、成品油等特种行业。同时,本规划还对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代会展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预测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测算到2010年。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层次的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体系逐步优化,流通体制逐渐完备,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8.6%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其中,批发零售额108.4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4.11亿元,分别增长了74.0%、133.6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商贸流通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8.5%。2005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32个,总成交额108.45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8.19%;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5个(超10亿元3个)。
—— 现代化程度逐步的提升。2005年,全市连锁企业经营额(不包括石油、烟草等)15.3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连锁经营以发展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为重点,逐步向更多领域和行业延伸。全市共有1000平方米以上配送中心7个(其中2个为企业自建),物流配送效率有所提高。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木制玩具等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已居全省前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商业品位和形象得到逐步提升。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不少企业已建立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 先导作用逐步增强。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扩大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类专业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我市工农业产品提供了良好交易平台,有力促进了效益农业和块状经济发展。庆元香菇市场已成为促进该县及周边地区发展香菇种植、加工业的重要支撑;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以销售本地区茶叶为主的华东最大茶叶交易市场;青田石雕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石雕产品集散地。各类商品市场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市贸工农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引导生产、搞活流通、提升影响、促进发展的作用。
—— 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十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加、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期。2005年,全市工业产值达423.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85%;“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69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3.8倍。2005年底,全市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百货商场6家(均在市区),2000平方米以上超市15家(其中市区6家);全市旅游饭店50家,其中三星级10家、四星级1家。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数据通信网基本覆盖全市;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83.3%,通电率达100%。市场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 产业基础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2005年底,全市GDP仅占全省的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的2.76%;全市城市化水平为40%,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2.2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企业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经营销售的方式仍占较大比重;营业额超亿元企业少;2004年底,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仅占在册企业数的3.4%。
—— 消费水平低,农村发展落后。2005年底,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3.6 元,仅为全省中等水准的53.45%。全市农业人口占84.14%,高出全省9.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72元,为全省中等水准的53.63%。农业人口大多处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增收不快,农民购买力低。
—— 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滞后,商贸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丽水市区重点商业区块商业网点布局导向性意见》去年虽已出台,但有关政策措施尚不配套;除龙泉市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外,其他县尚未着手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城市商业网点都会存在“小、散、乱”、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特色不明显、整体品位不高等问题;专业市场规划和建设起点不高,部分市场出现“空壳”或“半空壳”状况。
——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慢慢的变大;改革开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商贸流通业面临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商贸流通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十一五”时期,我省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将由初步的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结构将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农村与城市互动及城乡一体化转变。商贸流通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 商贸流通业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全国、全省流通工作会议以及全省服务业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扩大内需、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和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政策的出台,为我市商贸流通业指明了发展趋势,提供了政策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其地位与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 我市经济发展处在战略机遇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我市抓住时机,充分的发挥生态优势,实施“三市并举”发展的策略,坚持“合力兴工、开放推动”,着力打造“浙江绿谷”品牌,狠抓产业培育、城市功能培育、特色培育、软实力培育,既强化了产业支撑,又完善了基础设施。特别是随着区域内外高速交通网络和“浙、闽、赣三角经济圈”的逐步形成,我市商贸流通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理念,以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打造“浙西南商贸中心城市”和建设现代城乡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速商贸流通产业体系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商贸流通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对外开放,充分的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推进丽水传统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 产业规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年均增长12%;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商贸流通业占社会就业人口比例达到10%。
—— 重点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0家,其中超亿元10家。新增星级文明规范市场10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8个。新增年配送额超500万元物流配送中心10个。
—— 现代流通业态和行业管理。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5%;“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农村连锁超市、放心店基本实现食品统一配送;培育发展门店数20家以上连锁企业10家。建设商业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20个。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80%;形成布局较合理的成品油、煤炭、典当、拍卖、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和其他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等特种行业经营服务网络。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和商贸流通业欠发达实际,按照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的策略的总要求,坚持贸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商贸发展的策略,推进丽水商贸流通业发展上新台阶。
贸工农联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道路。要充分的发挥商贸流通业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既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资料,又为工农业产品提供畅通便捷的销售经营渠道;既促进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又引导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商贸流通业在为工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获得了自身产业体系升级、业态调整和技术进步所必需的产业支撑和保障,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新时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现实举措。要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推动城市流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流通方式和业态向农村辐射,城市连锁企业向农村覆盖,尽快形成“开放互通、平等和谐、共同繁荣”的城乡流通新格局;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自身商贸特色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方便群众生活,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欠发达是我市最基本市情,要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是必然战略选择。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成长,利用多种所有制结构独特的优势,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支持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充分运用现代流通技术,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实现技术创新;推进流通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变革,创造具有丽水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切合流通企业实际的现代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要提升发展理念,以较高的起点,抓好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商贸信用体系建设,充分积聚后发优势,促进商贸流通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争取在最短时间之内赶上全省发展水平。
根据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点是: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坚持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建设。
—— 推进“千镇(乡)万村”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以解决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为切入点,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重点抓好乡镇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拓展和延伸,确保2007年底全市乡镇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和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并研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充分的发挥连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主体作用,鼓励其在有条件的乡镇扩大连锁服务网点,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连锁便利服务网点;支持连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依据自己实力,逐步扩大连锁服务范围,由食品、日用生活必需品等生活资料向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延伸;力争在全市农村范围内形成功能齐全、经营规范、服务优良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以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为切入点,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在生产、运输、销售、加工、服务等环节上开展自主合作,自愿创办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鼓励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供销社以加快基层社改造重组为突破口,积极用好“壳资源”,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合理引导农民消费。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村商贸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和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合理地布局重点乡镇商业网点,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中档商场等商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充分的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引导工业公司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销衔接,满足农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信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开拓。
——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业态结构合理化和多样化,鼓励连锁经营向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多业态发展;推进餐饮、医药、汽车、家电、文化、建材、家政等行业连锁经营发展,推动连锁经营向生产资料购销领域拓展;全力发展直营连锁,快速推进特许连锁,规范和引导自由连锁。加快连锁经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和推动连锁经营网络向农村拓展,重点抓好省级“千镇连锁超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鼓励其抓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契机,拓宽发展领域,壮大发展实力;努力解决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信贷融资等方面问题。积极研究政策,鼓励外地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入驻我市。
—— 加速发展物流配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并以此为载体,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统一规划和建设企业商品配送中心,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大型商品市场、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加强物流仓储设施、运输配送车辆和线路等现有闲置或配置不合理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提高存量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满足工商企业多样化物流服务需求;鼓励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等企业,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成为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结合实际,逐步引导重点工商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以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对接,扩大网上消费比例,拓宽发展空间。以“丽水信息港”、“数字中国丽水”、“丽水中小企业网”等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努力搭建能集聚全市各种商贸基本信息资源的统一门户网站,逐步形成丽水商贸综合网络平台,推进网站由产品宣传和信息交流功能向实时在线交易功能升级。重视电子商务基础工作,抓好企业网站、行业网站和市场网站建设,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技术含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网站。
—— 积极培育会展业。发挥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努力培育形成有丽水特色的会展经济。丽水市区要把会展中心纳入规划,并加快建设;重点办好“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使其成为丽水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努力提升“绿色食品节”等展会档次。有关县(市)重点办好“青瓷、宝剑精品展”、“石雕文化节”、“木制玩具节”、“畲乡风情旅游节”、“仙都文化旅游节”等展会和旅游节庆活动。在展示丽水风貌的同时,引进知名展会,推动丽水与外地的经贸合作,繁荣丽水商贸经济。
—— 发展和规范消费品市场。重点抓好汽车、建材、家具及家用电器、通讯等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型综合超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仓储式商场,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加快家电、食品和建材家居用品等大型连锁专业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调整、提升和规范传统零售业态,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和档次,逐步向专业超市方向发展;规范和引品市场和日用工业品零售交易市场向专业化商场、品牌展示中心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因势利导,加快品牌商业特色街(区)培育,促进城市品位提升。
—— 提升和改造农副产品市场。加强品牌培育和建设,充分利用“浙江绿谷”、“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浙江十大名果”、“浙江十大名茶”等品牌优势,完善和提升食用菌、茶叶、石雕、青瓷、宝剑等传统农副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专业市场;在巩固原有销售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市外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加快农副产品零售市场提升和改造,逐步提高农副产品在大型综合超市、连锁超市中的销售比重;鼓励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企业直接从农副产品产地(基地)采购或建立长期产销联盟,以稳定货源,保证质量。着力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改造和提升,有重点地兴建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疏堵结合、纠建并举,加快城市新区菜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有关农产品集贸市场、“马路菜市场”等退路进场。各类农副产品市场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推进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创新,农贸市场条件成熟的,适时开展“农改超”试点;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活动,提升品位和档次。
—— 规范和发展便民服务市场。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宗旨,以提供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便利服务为行业发展重点,积极发展便利购物、大众餐饮、家政、医疗保健、维修、洗染、理发、废旧物回收、中介代理、文化娱乐、养老幼托等便民服务业;实施餐饮企业等级评定工作,规范完善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经营行为。积极发展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业,将社区商贸设施建设列入社区建设规划,使新社区(居民小区)的商贸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并确保实际使用中不改变规划用途;积极推进老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改造和提升,大力推进连锁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以“布局合理、功能配套、服务便利、业态丰富、特色鲜明”为目标,以“连锁经营、诚信服务”为特征,积极推进商业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居民小区)创建工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社区商业新风貌。
—— 加强拍卖、典当等特种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企业规范经营,严厉打击拍卖行业零佣金、低佣金等恶性竞争行为;开展旧货市场清理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典当或变相典当行为。“十一五”时期争取各县(市、区)均设立典当行,不断完善典当行经营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加强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寄售等旧货业,以及酒类、租赁、直销等行业监管,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 加强畜禽屠宰管理。规范和完善屠宰管理体系,督促生猪定点屠宰场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屠宰操作规程;积极改造和提升屠宰场设施,市区建成大型机械化屠宰场,各县(市)也要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提高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加强对猪肉食品采购、流通等环节的监管,规范和完善肉品流通体系,提高疫情防范能力。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牛、羊、家禽定点屠宰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牛羊定点屠宰。
—— 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建设程序。充分发挥中石化、中石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入社会投资,推进加油站(点)建设,不断完善成品油市场经营网络;重点抓好列入省“十一五”加油(气)站(点)专项规划45座加油站的建设;加强沟通、协调,力争中石化成品油长输管线从温州或金华延伸到丽水,以减轻我市成品油仓储设施建设压力,保障成品油供应安全。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严格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 进一步对外开放。完善招商机制,健全招商网络,优化招商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项目),引导和支持市内外资金投向重点商贸流通设施项目建设;加速引进国内外先进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实现“借力发展”。依托石雕、青瓷、宝剑、茶叶、香菇以及木制玩具、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等特色和优势产业,扩大对外贸易;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重要展销会,扩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市外(境外)建立营销机构,不断拓展市场。加强对WTO规则和各国贸易政策的研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 积极培育商贸流通骨干企业。鼓励本地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向外拓展,通过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特许经营,以及加强合作、开展“强强联手”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合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实施“品牌兴商”战略,在大力扶持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同时,积极争创知名商标、商号。加强分类指导,建立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联系制度,及时为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围绕打造人口集聚、产业发达、设施配套、经营业态先进、商业功能齐全、信息网络畅通的“浙西南商贸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坚持改造提升与发展建设并重,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竞争有序、高效畅通”的丽水商业服务体系。
以推进城市化为动力,按照“城市南进、园区东扩”要求,不断增强丽水市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中山街、城北、滨江、火车站、水阁五大重点商业区块,以及有关商品市场和配送中心、社区配套商业网点等规划和建设;力争在规划期内,使丽水市区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周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服务能力、集聚扩散能力的浙西南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名特优产品展示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成为驱动浙西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 中山街区块。该区块位于括苍路以东、丽阳街以南,花园路以西、江滨路以北。要求在保持原有商业繁荣的基础上,培育发展成以百货大楼--丽水大厦--晶都商城购物中心商圈为核心,中山街为轴线,解放街、继光街—中东路、灯塔街三条辐线为依托,空间规模大,商业密集度高,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功能有机配合,体现“繁华现代”特色,服务全市的商业核心板块和市级商业中心。重点要“优化业态”,鼓励百货店、超级市场、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主流业态集聚,提升新型业态比重;“提升档次”,结合老城区旧城改造,进行“腾笼换鸟”,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商业设施品位,增强城市现代化气息;“体现特色”,引导各主要街区错位发展,既各有特色、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
—— 城北区块。该区块位于大洋路以东、城北街以南、紫金路以西、丽阳街以北。要求利用行政中心迁入、商业用地集中统一开发,以及处州公园新建等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商业基础设施,培育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卖场为主要特征,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体现“时尚品位”特色,服务整个城北新城区和天宁工业区,最终服务全市的市级商业中心。重点抓好花园路北段、处州公园南侧的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和处州公园地下商场开业,推进区块内及周边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
—— 滨江区块。该区块位于紫金路以东、丽青路以南、江滨路以北范围。要求以万丰商圈为基础,利用防洪堤、古城岛景观和欧洲街区等优势,结合厦河村拆迁安置点和江滨小区开发建设,尽快集聚人气,培育发展成以提供特色餐饮,宾馆住宿、美容美发和养身健身、旅游休闲等为主要特征,体现“商务休闲”特色,服务整个城东新城区周边居住区及滨江地区,并具较强外向辐射功能的重要商业板块。在加快万丰商圈家电批发零售业中心这一品牌培育的同时,加快金贸国际大厦、飞鹤综合信息楼建设,推进大中型餐饮企业未来的发展。充分利用邻近古城休闲岛的优势,结合好溪、大溪的防洪堤特色景观,建好“欧洲街区”。
—— 火车站区块。该区块位于以火车站为基础的整个水东片区。要求依托铁路货运站的设施和条件,利用好周边场地,延伸和完善物流功能,扩建和培育成转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体现“物流枢纽”特色。近期,水东铁路东侧(站前路与城市北外环路东段相交处)建成仓储货运中心;中期,建成集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仓储运输系统,形成站前仓储区。
—— 水阁区块。该区块位于金丽温高速公路西侧、大溪南岸,包括整个丽水经济开发区的商业用地。要求科学布局为开发区产业发展及周边居民服务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点,体现“产业物流”特色。在工业区中心要集银行、商业、餐饮、宾馆、文化娱乐于一体,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型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其它地区配套发展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超市、菜场、书店、金融、餐饮等商业网点。
—— 将水阁物流区块建设成为物流示范园区。利用水阁物流区块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鼓励大型工业、商贸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同投资或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建,努力将其建设成具备货物集散与中转、仓储配送、口岸及配套服务功能,具有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能力的全市物流示范园区;通过不断完善物流功能,使其成为全市物流企业的“孵化器”和“催化剂”,为市区及各县(市)的其他物流园区及有关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为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龙头企业的培育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促进丽水现代物流业发展。
—— 积极培育和提升专业市场。加快汽车交易市场、建筑装潢装饰材料市场、家具市场和粮食市场等重点市场的开发建设;加快已列入专业市场建设规划并确定建设地点的电脑通讯设备器材、旧货调剂等市场建设;加快农资、活禽批发、花鸟市场,以及灯塔、九里、宇雷路南段、水东、水南、水阁菜市场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丽洋、紫金、城西、西银苑等空壳或半空壳菜市场资源,安置并督促符合条件的“马路菜市场”退路进场;推进浙西南农贸城改造提升,开辟活禽屠宰交易专区,逐步引导市区现有菜场剥离活禽屠宰交易功能;结合老城区旧城改造和市区市场结构调整,积极研究副食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或整体搬迁问题;农资市场建成后,应积极引导丽阳街西段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店铺)搬迁入场;适时调整星火市场功能,形成星火旅游商品(小商品)市场,改变我市尚无综合旅游商品市场的现状。
—— 在联城、富岭留足空间,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周边货物集散情况、区位交通、服务半径和地价因素等基础上,在联城、富岭区块合理规划选址,留出足够空间,以供商贸龙头企业、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和仓储设施。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网络,提高物流配送质量和效率。
市区现有白云、万象、紫金、岩泉4个街道办事处,下辖22个社区,除丽阳等个别社区外,大部分均为老社区,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要结合旧城城改造,逐步完善社区商贸服务功能。新规划和建设的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面积原则上应不少于每千人700平方米,且80%以上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积极抓好白云、丽阳门、西银苑、丽阳社区和怡景、上岗背、永晖小区等的商业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开。
—— 针对欠发达山区县实际,突出工作重点。丽水各县(市、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口、产业集聚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商贸流通基础薄弱。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在抓好现有传统流通业态改造和提升的同时,按照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要求,大力推广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提升社会资源要素流通效率;根据本地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逐步完善商贸流通、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功能,满足社会消费需求;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着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重点面向农村的商品配送中心建设,畅通城乡物流信息渠道,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 依托生态优势,体现发展特色。生态是丽水各县(市、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应围绕“绿色生态”主题,坚持贸产联动原则,积极发展特色商贸流通业,促进商贸流通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其他生态服务业互动发展。重点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通过整合、改造和提升,加快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建设,构建特色产品流通平台,促进具有优势的特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发挥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服务业,深化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努力形成旅游商贸经济新亮点。各地应根据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合理定位,突出重点和特色,力求在培育县域商贸特色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各地应充分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域农副产品和其他地产品的集散中心、贸易服务中心,使其成为连接县内外市场,沟通城乡贸易的桥梁和纽带。各县(市)应结合实际,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商贸流通业:
—— 龙泉市。应依托江浙之巅的生态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剑瓷文化,以及丰富的食用菌、灵芝等绿色山珍产品,努力打造成浙闽赣边界最大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抓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形成城市商业新亮点。
—— 青田县。应利用“侨乡”优势,组织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引导华侨投资商贸服务业,实施地产品出口工程,沟通服装、鞋革、石雕等地产品和我市其他重点产品的出口渠道;在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上,突出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侨乡”特色。
—— 缙云县。应重点培育发展为灯具、工刃具、五金机电、缝纫机等重点行业服务的生产资料市场;利用“仙都旅游”品牌,突出发展以满足旅游服务需求为主要特征的商贸服务业,以旅促商,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完善。
—— 云和县。应依托“中国木制玩具城”品牌及其网络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服务于木制玩具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资料市场;推动企业到国内外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拓展工农业产品市场销售空间。
—— 庆元县。应积极推进香菇市场功能、经营制度和交易方式创新,提升“中国香菇城”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响“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品牌,加快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促进人气集聚、商气提升。
—— 遂昌县。应依托“中国菊米之乡”、“中国竹碳之乡”等品牌,加快名特优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培育发展,引导有条件的经营大户和工商企业向现代贸易公司转型;充分挖掘、包装好川文化、汤显祖文化,组织实施“仿古一条街”建设工程,使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体现较强文化品位。
—— 松阳县。应利用松古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加快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密切产销衔接,培育形成以绿色农副产品为主要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改造和提升浙南茶叶市场,促进其提档升级,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 景宁县。应着力打造畲乡风情旅游商贸服务品牌,在县城商业网点布局中体现浓郁的民俗风情。加快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加强畲乡特色旅游商品和项目综合开发,大力推进绿色山珍食品市场改造提升,努力形成旅游商贸经济新优势。
要实现我市商贸流通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内贸”、“振兴流通”要求,真正把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考核制度和办法,将发展商贸流通工作绩效列入政府考核指标;加强商贸流通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落实必要工作经费。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行业规划、行业标准、产业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上,积极为商贸流通公司可以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引导投资开发建设物流园区,积极扶持入园骨干企业,鼓励“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及其他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建设配送中心,加快第三方物流公司培育发展;鼓励投资兴建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或商业特色街;鼓励投资农村“四网”建设;积极地推进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鼓励争创知名商标、商号;加快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引进。用好用足“老、少、边、穷”的税收政策,制定用地、用电、规费及其他有关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流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协调解决中小流通企业资金困难;扩大消费信贷,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优化管理服务,切实为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加强食品、药品、农资、机动车辆及其配件、建材、家用电器等重要商品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监管,取缔无证照小摊小贩经营,严厉打击坑农、骗农行为;加强商品市场、重点商场、大型超市等流通场所监管,树立和推广一批管理规范、诚实守信、群众满意的典型示范企业;加强有关特种行业和美容美发服务业等监管,严格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商业贿赂、以次充好、侵犯知识产权、欺行霸市、非法垄断、商业贿赂、偷逃骗税以及传销或变相传销等违法行为,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商贸流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推进“信用丽水”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保护商贸流通企业知识产权;加快建立和完善商贸流通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倡导行业自律;重视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抓好商贸企业消防安全工作;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完善监管举报网络,推进消费维权进农村,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新型消费观。
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机制,切实提高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重点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重要节日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趋势,并逐步调整、扩大预警监测产品范围。建立健全粮食、肉类、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品,成品油、煤炭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应急预案,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加强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工作的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坚持教育、培训和引进并重,鼓励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单独办学或与国内先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增设商贸流通等方面专业或课程,定向培养输送适用人才;鼓励高校现代商贸流通专业毕业生到丽水就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在职员工依托高职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参加有关短期培训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招商引资(引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政府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树立“大商贸、大流通”和“全市一盘棋”观念,加强市内外商贸往来联系,实现联动发展。加快丽水浙西南商贸中心城市、县城商贸中心培育,努力提升其集聚力、流通力、辐射力;鼓励相邻地区间开展市场和业务对接,形成良性互动,培育新的产业优势;鼓励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依托各自信息网络等优势,加强商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和引导企业以产权、资本和技术等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积极探索加强商业网点布局合作的新思路,特别在大型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上,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开展错位竞争,避免雷同,实现功能互补。
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应将本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积极地推进商贸设施建设。各县(市)要根据商务部有关规定,以本规划为指导,尽快编制县城商业网点布局、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等专项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今后,各地改造或新建大型商业网点设施,应充分听取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的意见,必要时,要履行听证等程序。各地应根据商业网点和商品交易市场规划要求,及时发布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接受社会监督。市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执行规划的情况,应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